第一章 继往开来后发赶超 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伊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哈密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六大”战略不动摇,始终坚持保稳定、保民生、促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战胜了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既定发展目标,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任务。经过五年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县域综合实力、竞争力、影响力,以及在全疆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县域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十一五”末,预计完成伊吾县地区生产总值10.95亿元,年均增长22.5%;人均GDP 49139元,年均增长21.0%;地方财政收入1.18亿元,年均增长47.6%。圆满完成了“十一五”预定的目标,县域综合实力在全区排名有所上升。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迅速壮大。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8:29:33调整到24.8:49.5:25.7。基本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县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6亿元,是“十五”累计投资的20.2倍,年均递增88.1%。先后完成了淖柳公路、资源路,县乡公路、农村道路、峡沟水库、农田水利、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园区建设、电网改造、抗震安居、富民安居、牧民定居、生态保护与恢复等一批重大项目,使伊吾由死胡同变成进出疆的桥头堡;以水电路为中心的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开发、新疆广汇煤化工、新疆华电哈密分公司煤电一体化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生产性投资的快速增长,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2010年,预计全县城镇在岗职工货币工资收入达到32417元,较“十五”末的16185元增加15962元,年均递增14.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770元,较“十五”末的2725元增加3045元,年均增长16.2%。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较“十五”末分别增加了5平方米和8平方米;城镇“五大保险”和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重点完善了伊吾镇、淖毛湖镇、盐池乡等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的培育。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46.4%,较“十五”末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城镇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自治区、地区下达的目标范围内。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草场保护、绿色通道等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发展迅速,被自治区列为首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和四个循环经济试点县市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以解决就业为重点,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控制在3.5%以内。教育“两基”达标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双语教学加快推进,率先在自治区开展十四年免费义务教育。科普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自治区、哈密地区的目标范围内。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文化体育、防灾救灾、残疾人康复、老龄、妇幼等事业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获得“自治区文明县城”称号。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较好成效,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办好县长信箱、政府门户网站,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民主渠道更加畅通。
五年一个刻度,伊吾跃上新的台阶,五年里充分体现出了国家的支持、区地的扶持和人民的诉求!综观这五年,是伊吾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效益最优的五年;是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各项规划目标圆满完成的五年。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一个单元,伊吾站在新的起点,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专栏一 “十一五”期间伊吾县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2005年
|
“十一五”目标
|
年均增速
|
2010年完成值
|
实际增速
|
完成情况
|
全县生产总值
|
亿元
|
3.3
|
10.8
|
23.8%
|
10.95
|
22.5%
|
完成
|
人均GDP
|
元
|
15996
|
48000
|
22.2%
|
49139
|
21.0%
|
完成
|
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0.18
|
1.00
|
40.9%
|
1.18
|
47.6%
|
完成
|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
亿元
|
5.2
|
40
|
80%
|
108.6
|
88.1%
|
完成
|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0.40
|
0.70
|
12%
|
0.99
|
20.0%
|
完成
|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2725
|
5000
|
16.2%
|
5770
|
16.2%
|
完成
|
在职职工货币工资收入
|
元
|
16185
|
32000
|
15.6%
|
32417
|
10.9%
|
完成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2
|
4
|
----
|
3.5
|
----
|
完成
|
城镇化率
|
%
|
35.1
|
40
|
5%
|
46.4
|
11.3%
|
完成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8.66
|
12
|
--
|
10.4
|
---
|
完成
|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
|
%
|
98
|
99
|
1%
|
99.5
|
1.5%
|
完成
|
森林覆盖率
|
%
|
1.32
|
1.36
|
4%
|
1.36
|
4%
|
完成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
|
---
|
---
|
---
|
100
|
---
|
完成
|
注:采用数据以2000年-2010年伊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准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伊吾全面实现“五个率先”宏伟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既有率先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跨越发展的严峻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外部环境
国际层面。全球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和地区间合作日趋活跃,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转移步伐加快,为伊吾承接产业转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层面。一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伊吾“十二五”期间实现科学跨越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二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央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资源税改革、土地使用、产业扶持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有利于新疆发展的差异化政策;举全国之力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用于民生、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大幅增加,经济、科技、教育、人才援疆全方位推进,为伊吾加快发展将给予更大的援助。三是随着我国能源结构性紧缺凸显,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加快了新疆“一主两翼”铁路等能源大通道的建设,完成了西北电网和新疆电网并网,并将新疆列入国家第十四个重点煤炭基地,并将伊吾列入国家新型煤化工示范基地,为伊吾以能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四是中央投资继续向新疆及其重点地区倾斜,“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多,伊吾将会获得国家更多更大的资金支持。五是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要更加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新疆作为规划的支持重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更加有利于伊吾加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自治区层面。在产业布局上,将吐哈地区作为疆煤东运、疆电东输的主战场,加快 “三北捷道”高速公路建设,使伊吾在全疆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为伊吾加快资源转换步伐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自治区对哈密地区提出“以两个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加快经济转型”的要求,更加有利于伊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部条件
一是资源禀赋条件优越。煤炭、石油等在自治区乃至国家都有一定的战略地位。光、热、风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有草原秀色、民俗风情、冰川雪山、大漠胡杨等极具新疆特点的旅游资源,是新疆旅游发展的缩影。二是区位优势突出。随着“一主两翼”铁路、“三北捷道”、淖毛湖—甘肃柳沟矿产资源道路的贯通,伊吾将成为新疆的门户县,进出疆的桥头堡,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迅速扩张,为伊吾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环保容量大。随着生态立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发展煤化工、煤电及煤炭深加工产业,提供了较大的环保容量空间。四是发展基础相对较好。通过多年的发展,伊吾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大企业进入的良好势头。在“十二五”期间,具备了在策应国家能源战略调整中,率先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应对的挑战
一是新疆大部分县市资源禀赋趋同,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特别是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伊吾若不抢抓机遇,将会处于被动局面。二是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对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三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农业人口过多,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率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为5.6:1。四是人力资源少,融资渠道狭窄,民间资金不活跃,创业氛围不浓,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五是发展理念陈旧,发展意识不强,政策导向、人文环境、人才结构等软实力有待提升。五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六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第三节 指 导 思 想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及财政实力为根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把科学跨越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把长治久安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保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把伊吾建成“强而精、富而美”的和谐伊吾。
第四节 指 导 原 则
――坚持“两个”转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科技领先、自主创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
——坚持科学跨越。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始终在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富为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确保全县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坚持两个可持续。围绕“五个优先”和“三高”要求,合理有序开发资源,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绿色投资,发展低碳经济,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和谐稳定。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高度、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夯实社会长治久安基础。
第五节 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围绕“五个率先”,实施“六大战略”,打造“五大基地”,培育“八大产业”,后发赶超,率先崛起,把伊吾建设成为新疆东联西出的门户强县,环东天山经济圈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五个率先:率先完成脱贫,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率先实现城镇化,率先实现小康。
六大战略:生态立县、工业富县、科教强县、旅游旺县、品牌促县、和谐兴县。
五大基地:煤炭开发及外运基地、煤化工基地、电源基地、黑色及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八大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现代物流、黑色有色金属加工、旅游、有机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建材产业。
第六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新疆新的发展形势和科学跨越的目标相结合,与在哈密地区实现“五个率先”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现实的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县域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49.8%;力争达到90亿元,年均递增51.9%;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三番;人均生产总值26.7万元,年均递增47%,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两番半;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递增53.3%,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三番。到“十二五”期末,跻身于全国百强县之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递增2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0元,年均递增18.4%;到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西部领先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到2012年达到西部先进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跨越。现代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科技化的工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得到突破性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4.8:49.5:25.7调整为3:82:15。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跨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核、两心、双轴、三区”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中心城镇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跨越:水利设施更加完善,用水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公路、铁路网建设步伐加快,陆港功能更加完善。各级电网更加协调,超高压电网成为伊吾疆电东输的空中能源通道。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加快,现代信息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协作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生产性投资大幅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4%。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跨越: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文化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到2015年,全县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实现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90%。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二 “十二五”期间伊吾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属性
|
经济总量
|
生产总值(亿元,2010年价)
|
10.95
|
(80)
|
49.8以上
|
预期性
|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
|
4.9
|
(26.7)
|
47以上
|
预期性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
1.0
|
(10.0)
|
53.3以上
|
预期性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108.6〕
|
〔350〕
|
25.4以上
|
预期性
|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0.99
|
(3.98)
|
32.2以上
|
预期性
|
经济结构
|
工业增加值(亿元,2010年价)
|
4.16
|
(64.5)
|
68.3以上
|
预期性
|
城镇化率(%)
|
46.4
|
(70)
|
|
预期性
|
科技教育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100
|
100
|
----
|
约束性
|
初中升高中阶段升学率
|
|
90
|
----
|
|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持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1.2)
|
----
|
预期性
|
资源环境
|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70
|
(0.90)
|
----
|
约束性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5
|
----
|
约束性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85
|
----
|
约束性
|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
|
|
〔15以上〕
|
----
|
约束性
|
森林覆盖率(%)
|
1.36
|
1.5
|
----
|
约束性
|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5
|
(45)
|
----
|
约束性
|
民生保障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0.4
|
11以内
|
11以内
|
约束性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
2.5以内
|
2.5以内
|
约束性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100
|
100
|
|
约束性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5054
|
(35000)
|
18.4以上
|
预期性
|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
5770
|
(20000)
|
28.2以上
|
预期性
|
注:1、带()为2015年预期最低值。
2、〔〕为五年累计数。
3、预期性指针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利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
第二章 加快优势资源开发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伊吾的发展,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重点在工业、突破在工业。因而,必须抢抓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疆煤东运”、“疆电东送”历史机遇,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把主抓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关键之举,按照“没有项目抓招商,项目前期抓签约,签约项目抓报批,已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产,达产项目抓规范”的思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围绕工业跨越式发展目标,实施“工业富县”战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力促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加快石油天然气、煤化工、煤电产业、金属深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风电、光伏、光热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和新型建材产业,加快“五大基地”建设步伐,到2015年,力争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工业贡献率达75%以上。
第一节 做强煤炭产业,建设煤炭开发及外销基地
依托伊吾优越的区位优势及淖毛湖煤田优越的露采优势,围绕哈密地区建设国家“疆煤东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目标,统筹煤炭开发及外销,力促煤炭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煤炭产能力争突破3300万吨。
围绕“疆煤东运”,建设煤炭开发及外销基地。大力支持国内外及区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做好“疆煤东运”基地建设规划、申请、报批等前期工作。重点支持广汇煤炭运销公司、新疆哈密英格玛煤电投资公司大型煤矿建设。到2015年建成2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1个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矿,使原煤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产量突破3300万吨,产值达到30亿元。提升煤炭的综合开采水平,重点矿区实现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煤炭回采率达到80%以上,煤矸石、中煤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煤炭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二节 围绕集群发展,建设煤化工基地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煤制甲烷气、煤基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积极推进二代煤化工示范项目。重点支持新疆广汇新能源公司煤制甲醇,二甲醚项目发展。到2015年,年产能达到240万吨甲醇、160万吨二甲醚、1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规模。支持围绕甲醇、二甲醚项目相关副产品的加工利用。逐步形成以煤化工为主导,甲醇蛋白、三聚氰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精细化工为配套的煤化工产业集群。
第三节 围绕“疆电东输”,建设电源基地
依托“疆电东输”,推进煤电、风电、光电、热电一体化发展,建设火、风、光、热电站群。积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发展大参数、高效率、低耗水、超临界空冷发电机组,重点支持哈密英格玛煤电投资有限公司,近期完成淖毛湖电厂一期(装机容量2×1000MW)建设,中远期4×1000MW项目的建设,总装机容量达到6000MW。到2015年,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
充分利用淖毛湖镇、下马崖乡风能和光热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风电、光电、热电产业关联度较强的配套企业,做好资源开发工程性规划,推进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的实施。重点支持华电新疆风力发电公司、国电龙源、华冉等风电企业,加快淖毛湖风区风电项目建设步伐;重点支持大唐新能源公司等企业,做好下马崖区域内太阳能资源的综合开发规划,加快光伏、光热发电项目建设进度。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MW,光伏、光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0MW以上。
第四节 支持石油产业,建设吐哈油田接替区
按照“支持上游,参与下游”的发展思路,全力支持中石油加大淖毛湖区域内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确保油气产量稳步增长,近期形成年开采原油15万吨的能力,中远期,力争形成年开采原油30万吨的能力,成为吐哈油田重要的资源接替区。积极配合吐哈石油利用国家政策,争取将部分油气资源留在当地,发展燃料油和润滑油及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产业,壮大石油化工产业。积极推进气化伊吾工程,提升天然气普及率。
第五节 做优金属矿业,建设黑色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坚持以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为导向,充分利用铁、金、铜等优势资源,推动黑色金属采选业向冶压延、部件加工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积极推进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发展,将伊吾县建设成为哈密黑色有色金属选冶基地。
延伸铁产业链。加快铁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扩大地质勘探成果,增大金属储量。引进精深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产业从采选到冶压延加工业转化,产品从铁精粉、直接还原铁(海绵铁)—粉末冶金、铸造等延伸。“十二五”末,力争形成铁矿石开采规模150万吨/年,铁精粉生产50万吨/年,直接还原铁10万吨/年。加大矿山整合力度,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发展下游产业优先获取资源。
推动有色金属冶炼取得新突破。加大铜、金、镁、钼、锰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风险勘探力度。扩大黄金生产规模,“十二五”期间,争取年均生产黄金20公斤。依托煤电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低电价优惠政策试验区,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力争在铜、钼、锰冶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六节 发展食品加工业,建设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加快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0万只有机羊养殖加工基地的建设步伐,将食品加工业培育成最具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重点支持红柳、鑫牛、金洋等扩大养殖规模,支持三三食品等加工企业扩大产能,做强品牌,提升效益。依托肉食品加工业,加大对动物血、内脏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大力发展瓜脯、瓜汁、冻粉、蔬菜汁、脱水蔬菜等有机瓜菜加工业,实现有机瓜菜的就地转化。积极引进企业进行食用菌、野山杏、沙棘、红枣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围绕有机农业、有机畜牧业和有机林果业发展,加快肥料、饲料、节水材料等产业发展。到2015年,复混肥产能达到5万吨/年;有机肥达到产能5万吨/年;饲料产能达到5万吨/年;饲草料产能达到10万吨/年。
第七节 壮大建材产业,建设环保建材产业区
加大石灰石、膨润土、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大风化煤、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材产业,积极发展水泥、微矿粉、空心砖等建材产品。加大下马崖区域大理石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依托三北捷道和淖柳公路,积极发展石材加工业。到“十二五”末,年产新型墙体材料3.2亿块(折标准砖),微矿粉20万吨/年;石材10万平方米/年以上。
第八节 提升园区集聚功能,建设自治区级园区
坚持以煤化工、煤电产业为龙头,以金属加工和轻工产业为支撑,以建设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园区承载力,提升园区集聚功能。加快园区内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粉尘处理、供电供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的申报工作。“十二五”时期,通过搭建政府融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煤化工、煤电、煤炭外运和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农牧产品加工、石油化工、新能源产业,积极探索对煤层气的开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把淖毛湖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第三章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内外环境、发展机遇和自身条件,说明未来五年,不仅是伊吾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加速城镇化进程重大转折期,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加速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唯有拼搏奋进、创新创造,才能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唯有跨越赶超、激情创业,才能继续保持活力迸发、持续攀升的强劲态势,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第一节 坚持科学规划,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城带镇,以镇促乡的要求,遵循镇当城建、以城带乡、轴线集聚、网络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农牧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三高、三精”为标准,实施以县城为核心,以淖毛湖和盐池为次中心,辐射带动吐葫芦乡、前山乡、苇子峡乡、下马崖乡的发展战略,形成“一核、两心、双轴、三区” 城镇空间结构体系,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城市的目标,把县城打造成生态、山水、宜居、休闲的西部特色水城。按照“中优、东扩、西进、南展”的发展战略,形成“老城区、东城新区、西城新区”的“一城三组团”的生态型空间布局结构。2015年县城区规划建设面积达到3.14平方公里,人口总规模达到0.8万人以上,城镇人口达到0.6万人以上。按照规划建设西城,优化完善中部老城,扩展提升东城的总体思路,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老城区重点抓好棚户区拆迁,同步完成道路建设及居住区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完善社区服务、民政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将老城区打造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城新区围绕红色和绿色旅游,完善供水、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使之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交流为一体的人性化滨水空间,努力将南岸打造成休闲娱乐中心。西城新区重点围绕西南生态居住区、商贸服务区、自然生态景观区建设,建设高标准生态小区、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社会服务等功能。
加快淖毛湖镇新型工业化新城建设。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培育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增长极。按照“中安居、南工贸、北生态、东西旅游”的发展思路,形成由民光社区、中心社区、团结社区、开发区、生态胡杨景区;工业园、物流园、哈密瓜园的“五区三园”农工贸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以城镇“七纵五横”的城镇道路为依托,拉开城镇建设的框架,加快人口集聚,到2015年,淖毛湖镇人口达到3万人左右。按照“服务工业、改善人居环境”的发展理念,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供热网、电子网、通讯网、市场网、物流网的建设,完善商业街、休闲广场、图书馆、电影院等服务功能,使淖毛湖镇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繁华整洁、显亮时尚的现代化工业强镇。“十二五”末,力争进入全国千强镇之列。
加快盐池精品牧业特色镇建设进程。加快盐池撤乡建镇进程,按照“三高”的要求,突出“北牧”特色,构建“四纵二横、一镇六区、一街三园”的城镇大框架。依托河南援疆、村企共建等举措,多方筹集资金,重点加快城镇主干道,次干道的规划和建设,完善给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镇美化、亮化和绿化工程,进一步提升盐池城镇的综合实力。力争成为 “北牧”中心,带动周边农村牧区发展。加快口伊线、“三北”捷道沿途无直接通道的村庄和放牧点向盐池镇集中,把盐池镇建成全疆重要的有机畜产品集散地,自治区山区生态牧业示范镇。
第二节 坚持项目带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把农牧业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有利于农牧民进城的土地、草场流转及管理办法,保障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为农牧民进城解除后顾之忧。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利用好生态保护、牧民搬迁等政策,鼓励农牧民进城。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为农牧民进城居有住所创造条件。加强农牧民就业培训,为农牧民进城就业提供保障。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牧民进城落户条件,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70%。
第三节 坚持提质增速,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进农(牧)家”工程,大力开展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的覆盖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实行城乡统一就业管理服务,扩大农牧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把盐池乡阔拉村、吐葫芦乡甘沟村等10个行政村建设成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第四节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尊重区域差异,充分发挥资源特点和区域特色,坚持“一核、两心” 带动,双轴拓展,资源共享,形成东、中、西“三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伊吾县城为核心,形成中部旅游休闲区。围绕“山水、生态、宜居”的功能定位,发挥旅游集散功能,依托旅游资源和精美的城市建设,发展休闲度假游和服务业。将吐葫芦乡七个村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中,形成县城的配套服务区。发挥东部淖毛湖镇的次中心作用,辐射带动苇子峡、下马崖乡,形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推进“三化”的主战场。西部发挥盐池镇次中心的作用,带动前山乡、吐葫芦乡牧区发展,形成西部现代牧业区和生态涵养区。
加强三个区域之间的协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东部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解决中、西部区域在生态恢复工程中产生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农牧民到东部创业,提高中西部区域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以中西部生态恢复和保护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东部工业发展提供后勤服务,就地就近解决“4050”人员就业,从而实现全民就业的目标。
专栏十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城镇道路建设80公里,配套绿化带、路灯等道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自来水厂3座(县城、淖毛湖镇、盐池乡)。给排水管网(城区)约100公里。污水处理厂3个(县城、淖毛湖镇、盐池乡),垃圾处理厂3个(县城、淖毛湖镇、盐池乡)。县城集中供热改扩建工程;淖毛湖镇集中供热改扩建项目,盐池集中供热改扩建项目。新建停车场7.7万平方米(其中县城1.2万平方米,淖毛湖镇4.5万平方米,盐池乡1万平方米)。城镇绿化50万平方米。公园4个(县城区2个,淖毛湖镇2个)
|
第四章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强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紧紧围绕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目标,以“农牧业持续增效、农牧民普遍较快增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5亿元,年均增长10%。农村小康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农业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实现粮经草比例为7:40:53。
第一节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特色农牧业效益
充分发挥全疆首家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的品牌效应,坚持“特色、绿色、有机、精品、立体、循环”方针,以绿色、有机产业为主攻方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调结构,兴品牌,上规模,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基地化增效和品牌化增收的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打造精品哈密瓜生产基地。牢牢抓住国家、自治区扶持特色林果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放大“淖毛湖牌”的品牌效应,按照有机、绿色标准,逐年减少无“A”级哈密瓜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精品哈密瓜。“十二五”期间,淖毛湖区域有机哈密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下马崖、苇子峡乡等不具备哈密瓜生产优势的区域,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逐年退出哈密瓜生产序列。
建立服务于工业化发展的果蔬生产基地。以前山、盐池、吐葫芦乡为重点,继续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十二五”期间,建成食用菌小拱棚2000座、“三用”大棚1000座,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以苇子峡乡为重点,以吐葫芦乡为补充,发展有机野山杏产业,到“十二五”末,有机野山杏定植面积达到 1.2万亩。力争在2013年以内把淖毛湖镇打造成晚熟哈密瓜生产及加工专业镇;把盐池、前山乡打造成牛羊肉分割包装及肉食加工产业专业镇;采取招商引资形式,力争把苇子峡乡打造成有机野山杏深加工专业乡;依托河南援疆优势,加大下马崖乡万亩红枣基地建设。
加快建设特色畜牧业基地。围绕畜牧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坚持“以草定畜”的要求,控制草原畜牧业,发展壮大农区畜牧业和设施牧业。普及“五良法”,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工作力度,严密防范牲畜重大疫病发生,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快生态家庭牧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前山乡、盐池乡继续做优有机羊的品牌,建成10万头(只)牛羊育肥基地;吐葫芦乡,伊吾镇重点发展奶牛养殖,进一步提升优质高产奶牛养殖中心的规模效益和质量效益;淖毛湖镇重点发展生猪,建成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苇子峡、下马崖乡重点发展骆驼和绒山羊养殖,扩大骆驼养殖基地和绒山羊繁育规模。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继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搞好人工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到2015年,草原畜牧业最高饲养量控制在27万个标准羊单位以下,存栏不超过17万个标准羊单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4万头(只);出栏生猪30万口,牛羊1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3万吨。强化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到2015年,人工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0万亩。
第二节 转变发展模式,丰富特色农牧业内涵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食用菌和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产品,加大财政倾斜和政策扶持力度,到2015年,建成日光蔬菜大棚1000座。
实现农业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与经营并重型转变,基地建设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构建销供产良性互动体系。切实摆脱有优无势的宭况,不断提高有机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机伊吾的含金量。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服务。大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单一经营向农科教、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方向转变。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间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第三节 推进科技兴农,完善农牧业支撑体系
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乡镇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本解决“科技兴农”的人才需求。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重点普及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生物防治病虫害、育苗移栽等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重点解决玉米、哈密瓜机械化生产的技术问题。落实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普及先进适用农牧机具。
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全面推行免疫效果监测,提高突发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外来物种预警站、动植物检疫站等站点建设,实现动植物检疫的全覆盖。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县乡农广校、农技推广网络建设,稳定农技推广技术队伍。加强与疆内及河南省农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协作,切实解决哈密瓜、玉米、优质饲草生产加工的技术问题。“十二五”期间,在全县新建8所农业技术推广站,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100%,牛、羊、猪禽良种率分别达75%、80%和95%。
第四节 强化基础设施,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
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和草原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田防护林等重大项目建设力度,使以农田水利、牧区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2015年,重点完成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支撑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增强农业发展
后劲。
专栏十二:农牧业现代化重点项目
下马崖乡1万亩红枣基地建设、25万m2食用菌种植项目建设,1000座日光温室大棚项目建设,10万只土鸡养殖基地建设,10万头只牛羊育肥基地建设,5万亩饲草料建设项目。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续建工程。绒山羊繁育基地建设项目。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推广站建设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农田水利、牧区水利建设项目,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牧道建设项目,良种工程等。
|
第五章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发挥优势、服务全局、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的原则,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的质量效益。以建设疆煤东运配送中心为重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带动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三产的发展。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0.9%以上。
第一节 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挥伊吾作为西来东去的新疆门户强县优势,以国家“疆煤东运”和“疆电东输”项目建设为依托,按照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枢纽的发展思路,将伊吾建设成为集煤炭仓储、交易、运输为一体的煤炭配送中心,带动县域物流产业大发展。重点支持世纪星宇、广汇物流基地及大型煤炭交易市场建设,为煤炭产、运、销、需各方面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促进农畜产品与市场充分对接为目标,加快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冷链物流,发展保鲜仓储产业。重点支持淖毛湖、盐池有机、绿色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把淖毛湖市场建设成为服务工业发展的副食品基地,把盐池建成为新疆重要的有机畜牧业产品集散地。加快城乡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物流工程,完善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网点,提高城乡专业化配送水平。做强3-5家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十二五”末,物流业产值达到20亿元。
第二节 依托三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围绕“休闲、度假”乐园的发展定位,深入实施 “旅游旺县”发展战略。在“十二五”期间,抓好“晚熟哈密瓜、途阔羊肉、生态胡杨”三张名片提升工程、市场开发工程、重点活动工程、接待工程、购物工程等。积极发展“三色”旅游、工业游和边境游,到“十二五”末,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5万人次,力争突破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
整合旅游资源,做好《伊吾县旅游总体规划》和《胡杨林总体规划及建设性详规》修编工作,把伊吾旅游业纳入到哈密地区的黄金旅游环线当中,实现与全疆旅游、国内旅游甚至是国际旅游的对接。
加强旅游项目策划,搞好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名牌创建。加快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开发沙漠休闲游、东天山风光游、丝路新北道历史文化游、红色与科普教育游、荒漠戈壁探险游、自驾车休闲游六大核心旅游产品为重点,开发生态、文化、特种旅游产品系列。 “十二五”期间,把胡杨林生态园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把伊水园、太阳历广场打造成国家4A景区,把幻彩湖、下马崖景区打造成国家3A级景区。
第三节 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综合服务业
繁荣伊吾金融业。加大“信贷、投融资、保险”三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三大”平台的融资优势,着力破解伊吾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在银企良性互动中的促进作用,设立政府金融合作协调机构,为银企创造良性互动协作平台。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定期协商、战略合作和协调发展机制,共同商讨县域经济金融合作中长期规划,加强资金融通、金融服务、信用环境和债权维护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为银行资金寻找安全出路,为优质企业铺设信贷通道,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通过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真诚携手,共谋发展,促进企业增收、银行增盈、政府增效,实现政银企三方良性互动协作共赢。
创新金融体制,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积极引进投资公司入驻伊吾;积极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典当企业、担保公司等金融业的发展,进行多平台融资,为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多模式融资途径,实现经济发展与金融业发展良性互动。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文化娱乐、家政保洁、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满足城镇居民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规范化建设。
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建设。加快数字化改造力度,继续扩大政府、企业等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扩大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PR、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十二五”末,力争县内主要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生产、管理、物流环节的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信息网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网络。加快信息化应用人才队伍的培训,提高信息化服务管理水平。
第六章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伊吾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高全民保障能力,着力改善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围绕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的目标,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常规性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零就业”家庭登记管理长效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做好“4050”人员、城镇低保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牧区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和协调,使重点企业优先安排县内待业人员,每年吸纳本县200人以上的待业人员就业。以减少农村人口为重点,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每年拿出100个公益性岗位,确保转移农村劳动力目标的实现。引导各类求职、待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以乡为单位,组建工程施工队,运输队等劳务队伍,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农村家庭至少“一户一工人”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全部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把技术培训作为农牧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全面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重点为企业培训一批发展所需要的标准产业工人。加强对农牧民在餐饮、建筑、驾驶、物流、旅游、汽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使农牧民能够积极参与二、三产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小额贷款及担保贷款政策,解决创业人员资金不足问题。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改善人居环境
做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把“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作为全县改善民生的重点。坚持整乡推进、一步到位的原则,将小村、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小区集中。按照“三高”的要求,达到“小区模式多样化、建筑风格特色化、环境质量城市化”的目标,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到2012年末,完成全县3969户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房建设任务。
继续抓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适量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开发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和乡镇公务员、教师周转房,逐步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强职工住房支付能力。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加快推进商品房建设,重点开发限价房,解决入住企业员工的住房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600套,新建廉租房500套,公共租赁住房554套,经济适用房1000套,限价商品房2000套。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参保率达到100%。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全参保。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参保范围扩大到养老、医疗和生育保险,实现参保率、征缴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
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完善以城乡低保为主的医疗、教育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以孤残救助、城乡养老为主的社会福利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城乡低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五保供养标准,继续扩大集中供养覆盖面。“十二五”期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每人每年1400元。
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率先脱贫为目标,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对口帮扶等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对生存条件恶劣的乡村,继续实施扶贫异地搬迁工程,着力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异地搬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加大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强其增收能力,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到2013年在地区率先实现脱贫目标。
第四节 优化收入分配关系,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以新型工业化大建设,大发展为契机,引导农牧民通过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公益性事业,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五年内实现长期转移输出2500人以上,劳务创收5000万元以上。完善农牧业补贴机制,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增加农牧民政策性收入。发展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设施牧业,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农牧民生产经营收入。到2015年,提低扩中,实现全县农牧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年,年均增长28.2%。
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努力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低收入人员保障标准,统筹提高其他社会成员收入水平,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坚持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核心目标,规范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年,年均增长18.4%。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差缩小到1.8:1的合理范围之内。
第五节 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县医院、淖毛湖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县级医疗机构达到二甲级服务标准,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到2015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率达到100%。
提高三级医疗机构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加大城镇和村级医生的培养力度,吸纳高技术医护人才,提升医疗救治水平。解决城乡居民就近就医和“看好病”问题。
加强疾病防控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做好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抓好卫生执法能力建设和食品药品安全检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县人民身体健康水平。
第六节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努力建设文化伊吾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按照自治区“文化兴边”思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将伊吾传统的优秀文化特质与当前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全社会弘扬、引领、推广,形成开放、包容、和谐、进取、感恩、平和、创新的社会氛围;秉承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伊吾精神,形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建设和谐伊吾的精神风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经济发展和文体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依托资源禀赋,引进全疆优秀演艺公司和文化企业,加大对伊吾文化资源的整合,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做优做强“金秋伊吾”、“红色之旅”等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延伸。加强十二木卡姆、红色文化、胡杨文化、草原文化等产业项目开发,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创建“历史文化名县”,提高伊吾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走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经营道路,与疆内外文化传媒龙头企业合作,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提升市场价值。通过产业联系和文化的外部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加大对十二木卡姆、红色文化、胡杨文化、草原文化等伊吾特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交流、传播历史,使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逐步实现县、乡、村三级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乡(镇)村两级的体育场地建设。
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县、乡镇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全国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第七节 重点优化人口结构,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认真贯彻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三项制度”;完善落实各项法定奖励优待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推进优生促进工程;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努力做好利益导向政策与相关民生政策的衔接;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体制,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初步建立体现城镇和农牧区不同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到2015年,新增民办养老机构3家。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扶贫减困、劳动保护、法律援助等工作。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保障残疾人权益。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康复、贫困残疾人脱贫、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残疾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努力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到2015年,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七大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国平均,西部领先水平。
专栏十五 民生改善重点项目
1.就业:企业吸纳就业计划:鼓励在伊吾企业吸纳新增2500人就业。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在县和乡镇街道建立基层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中心,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2.住房建设项目:富民安居:完成3969户富民安居房建设项目,其中新建2000户,改造提升1969户。廉租房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等
3.卫生事业
建设2个社区服务中心,4个服务站,县人民医院附属设施建设项目、淖毛湖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县卫生监督所建设,县妇幼保健医院建设,县乡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
4.文体广电
乡镇图书馆建设项目,农村“三室一场”建设,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建设项目,淖毛湖镇影剧院,县城体育馆建设项目,淖毛湖镇全民健身广场,乡镇广播电影电视播控中心建设项目。县档案库建设
5.计生
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农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县、乡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数字化服务站建设项目。
6.公共安全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残疾人扶贫工程建设项目,残疾人就业基地建设,消防设施建设项目
|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跨越支撑能力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约布局,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电力保障和电源外输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着力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加强水利建设,打造安全供水体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是现代农牧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为此,必须把水利作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一是着力抓好县内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二是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三是着力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坡耕地综合整治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四是着力抓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小泉小水整治等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五是着力抓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水权改革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
紧紧围绕伊吾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水资源平衡战略,坚持“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镇服务业,水资源向高效益、高回报二、三产业配置”的原则,合理统筹调配全县工业、农业、生态和生活用水。继续加大节水力度。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全面压缩农业用水;根据生态建设需求,适量配置生态用水;强化工业富县理念,优先保障工业用水。“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和生态用水全部采用节水灌溉,农业灌溉定额每亩控制在600立方米以内,生态用水每亩控制在350立方米以内。为保证工业发展的用水需求,重点在淖毛湖灌区实施退地让水,退出低产田2万亩。在吐葫芦乡、苇子峡乡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恢复建设,使伊吾河流域内农业、生态用水每亩下降10%。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大幅降低煤电,煤化工等产业对水的需求量。重点推进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加大城镇和淖毛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力度,配套实施水再生利用管网建设工程,实现中水循环利用和污水资源化。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加强渠系的防渗、防漏工程和明渠改管道工程。力争在2013年前,完成苇子峡至淖毛湖段的干渠改管道工程。加强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成盐池阿勒通盖平原水库、四道白杨沟水库项目建设,并新建小Ⅱ水库6座,增强水的调节能力,水资源的利用系数提高到0.90以上。加大对坎儿井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加强防洪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加大对水资源的勘探力度,科学的实现客地调水,做好开源工作。继续加大对县域内的地下水勘探力度,积极寻找新的水源地。做好从盐池调水至淖毛湖,以及远期实现周边县向淖毛湖调水的可行性研究,实现客地调水。
积极开展用水制度改革。完善节水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水权制度改革进程。通过明晰水权,建立水权管理和交易机构,设立水银行,使水资源资产化,价值化,以此推动水权合理流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严格执行地区“四禁”政策,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年审制度。推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分段计价、超额加价的“双轨”收费政策。逐步实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稳步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第二节 加快电网建设,形成稳定网架结构
加大现有输变电系统的增容扩能改造;坚持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的方针,加快优势资源矿区、园区电力工程建设步伐;继续实施农网和城网改造工程,提升农网和城网负载能力,提高供电质量,确保供电安全。加强电网建设,重点加快220kV电网主网架建设,完善110kV及以下输、配变电网结构,使主电网与配电网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淖毛湖火电基地——哈密750KV(±800KV)站输变电工程建设,构建电力外输通道。
第三节 完善交通网络,构建通达交通体系
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成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以干线公路为依托,以综合站点为枢纽的道路交通网络,促进伊吾与天山北坡经济带、河西走廊和国内大都市的融合发展。
公路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以国省道公路为骨干,县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联、布局合理,具有较高通达能力的公路网,形成西联东出“三纵四横”的交通网络格局。提高通乡道路等级,争取五年内县域乡镇之间形成半小时经济圈,与哈密市之间形成2小时经济圈,与河西走廊形成4小时经济圈。大力推进畅通工程,做好公路“村村通”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部行政村通油路。加大矿山和旅游景点道路建设力度,为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
铁路建设方面,规划建设淖毛湖至兰新铁路线支线,淖毛湖至甘肃柳园广汇煤炭专运线,形成“一支一专”的铁路运煤通道。
管道建设方面,加快淖毛湖与西气东输管道连接工程,确保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
第八章 深化生态立县战略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化生态立县战略,坚持环保优先,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道路。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伊吾山水秀美,绿洲常在。
第一节 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强化资源节约。坚持“实力优先、精深加工优先、效益优先、低耗水项目优先、资源节约优先”的原则,做好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在农用土地零增长的前提下,遏制开荒,实现土地零开荒。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提升“循环经济试点县”的建设成果,进一步优化循环农业经济产业链,加快绿色工业循环产业链建设步伐。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重点围绕石油天然气、煤化工、煤电、有机食品加工业,打造各具特色的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重点推动余热利用发电、矿渣、废水再利用等项目的实施,把淖毛湖工业园区打造成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挥有机农业的已有优势,优化农业循环经济“三大”产业链。(东部“玉米→猪→沼气→肥→瓜→草→林”的循环链;西部 “林→草→牧→肥→菌”的循环链;伊吾河流域“水→鱼→草→果→菜”的循环链。)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管理。积极争取国家地质勘探资金和自治区“358”项目,进一步加大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地质勘查及合理开发。重点加大铁、金、铜、钼、锰等金属矿产资源,及石灰石、石材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坚持“分散采矿、分片选矿、集中冶炼”的方针,把节约资源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加强能源、原材料产业、产品之间的纵向联系和综合利用,发展热-电联产、煤-电-建材、煤炭-重化工等产业链;坚持资源节约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推行节能降耗新技术,重点加强对黑色及有色金属加工、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对矿产资源、原材料的消耗管理,鼓励和奖励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有效保护资源,降低资源贫化率。加大低品位、难选矿、伴生矿和尾矿的利用。
第二节 坚持生态的可持续,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巩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项目建设成果。保护好水源地、草地和湿地。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喀尔里克、盐湖、伊吾河、甘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敏感区保护,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草原生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采取禁牧、休牧、轮牧等举措,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实现草畜平衡,使草原生态保护步入良性轨道。
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以“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为目标,采取经济林和生态林互补发展的模式,继续加大苇子峡、吐葫芦乡有机野山杏的定植面积。重点加大盐池、淖毛湖以防风固沙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农田周边基本形成网格,林带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配合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居民区绿化工作,使绿化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30%以上;省道及乡村道路适宜栽植林木的地段全部营建护路林带,生态景观明显改善;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后期管护,做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及成果巩固工作;切实抓好林区有害生物防治、防火工作;通过封禁培育等措施,严格保护绿洲外围荒漠灌木林,不断增加荒漠林面积,提高林地的植被覆盖度。“十二五”期间,新增林地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万亩,封育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
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重点加大对喀尔里克冰川群的保护,设立冰川保护站,严加防范冰川上的人为破坏,维护好冰川的原生态系统。加大对伊吾河、吐尔干沟河的保护力度,维护好两大流域的原生态。坚持适度开发地表水,有效控制地下水,加大对地下水的保护,严禁地下水超采。
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过错追究机制。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履约金制度,切实做到强化管理,全程监控,严格执法。新建矿山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使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100%。
加强节能降耗。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指标控制和综合治理,加快工业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采取强硬措施,有效控制城镇大气、噪声污染,切实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监管。到“十二五”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加大对农业“白色污染”面源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对残膜的回收和利用,“十二五”期间,残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保护产业和经济政策,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现由被动减排向主动减排转变。
第九章 深化科教强县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伊吾
深化“科教强县”战略,提高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五个率先”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第一节 推进科技进步,增强县域创新能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为主要手段,致力于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社会发展、城镇建设、文化建设、劳动力素质提高等领域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坚持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八大产业升级增效。到“十二五”末,力争科技进步在县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以上。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河南援疆的各项科技投入政策和规定,强化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在“十二五”期间,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县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达到1.2%以上。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重点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加强和疆内外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的科技技术,提升科技人员综合素质。
认真做好科技展览、科技下乡、科技之冬、科普进社区、科普惠农兴村等系列科普活动,增强人们的科普知识。到“十二五”末,科普经费达到人均2元以上,并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工作,积极开展专利申报、保护,加大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专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增强教育综合实力
全面发展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全面实施十四年免费教育。学前两年教育全面普及,5-6岁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100%,3-4岁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90%以上,提高办园质量,争创一所地区级和自治区级示范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继续向区内外引进“双高”人才,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中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中专、技校)比例达到6:4。“十二五”期间,新建4所“双语”幼儿园,改扩建淖毛湖镇中学,将其建成九年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加大职业教育引导政策。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促进就业,拓宽农牧民进城就业之路。开展“企业+学校”的“订单”培训。建设技能培训实训基地,重点培养煤炭、煤化工、有机食品加工等产业紧缺的技术人才。
强化“双语”教育。认真实施国家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鼓励民族学校试行母语文外的其它学科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双语”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民汉兼通”战略目标。
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教师通过内外培训,使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能够灵活应用。“双语”教师基本满足普及“双语”教学的需要。
加强教育管理,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制。
第三节 加强人才培育,强化发展智力支撑
坚持以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坚持以行业领军人物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结构、加强培训,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于“三化”发展为宗旨,重点培养工、农、商等方面的急需人才。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为宗旨,多途径培养一批懂经济、懂管理的干部人才。实行人才动态管理,加强人才库建设。完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交流和保障机制,提高全县的人才管理水平。
第十章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建设平安和谐伊吾
第一节 保障公共安全,打造平安伊吾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高度重视,警钟长鸣,常年不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以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农业机械等高危行业或领域为重点,积极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企业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加大事故隐患治理力度,切实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防止特大事故和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到2015年,亿元GDP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以下。
重视公共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敏感区(点)、城镇空气质量、饮用水水质、噪声污染、重点污染源和农产品生产安全的检测,加快危险废物收储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巩固、提高、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
加强消防保障工作。以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加强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三大业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防御火灾和处置各类突发灾害的能力,推动消防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灾害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防灾救灾薄弱环节建设,增强防震减灾能力,落实国家防灾减灾各项预案。加强重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体系建设。形成“生活救助、医疗救治、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五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强化质量建设和治理。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产品、食品、药品和餐饮等质量安全;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发挥标准化计量技术基础作用,增强检测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
第二节 促进长治久安,打造和谐伊吾
强基固本,着力打造长治久安样板县。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不动摇,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地区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力推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机制。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相适应。加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队伍建设,强化政权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各族人民的“四个认同”,增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共同建设美好伊吾。大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普及文明礼仪基本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围绕“爱民固边模范县”建设目标,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思想教育,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德治县,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形成热爱伊吾、建设伊吾,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和规范乡(镇)综治维稳工作机制。坚持警力下沉,加强基层综治力量。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物防、技防建设力度,不断增强人防力量。加强城乡社区(村)警务室、法庭、综治办(站)、群防群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集中整治,进一步深化“平安伊吾”创建活动。
认真做好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确保信访渠道畅通。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的办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
统筹外事侨务、机构编制、地方志,档案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节 构筑信息体系,打造数字伊吾
加强通讯、邮政、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以及高速宽带网络等重点工程,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大力开发、整合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加快统计、气象等数字化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构筑信息共享平台,全力打造“数字伊吾”。
专栏十九 公共安全重点项目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残疾人扶贫工程建设项目,残疾人就业基地建设。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项目,公安消防中队执勤楼、训练设施及行政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煤矿企业、化工企业消防机构及消防设施建设项目。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乡村、社区警务室建设项目。
|
第十一章 大力实施开放战略 促进融合经济发展
树立大开放、大融合、大建设、大发展理念,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适应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促进融合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节 加强招商引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开拓中东部市场。鼓励当地企业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扩大对外出口贸易。引导当地企业依托老爷庙等口岸,加快铁矿石、有色金属矿产等资源的进口,发展下游产业。吸引外商投资特色优势产业,全方位、多领域拓展区域合作空间。加强与内地省、市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及贸易往来。积极主动融入国家、自治区能源战略中,寻求国家、自治区更大的政策支持。
落实各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发挥资源优势,选择有诚信、有项目、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合作、合资、转让等形式,嫁接本地企业,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重点鼓励外来企业在节能环保、新型能源、节水农业、旅游、文化创意、冶金、装备制造、汽车修配、生物制药、物流等领域加大投资。有效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优化贷款投向,开拓贷款领域,促进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节 建立长效机制,抓好河南援伊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持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支持、民生优先,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强协作、促进互利”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首要目标,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任务,建立资金、干部、教育、卫生、科技、产业发展等全方位对口支持的有效机制。以“十大工程”为抓手,以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为重点,以援助教育、卫生、科技、产业发展为亮点,积极争取河南援伊吾指挥部加大对安居富民、定居兴牧、设施农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支农等方式,加快为伊吾培养一批经济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同河南省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大力促进伊吾进一步加快发展,形成中西互动、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专栏二十:十大援疆工程
安居援疆工程、富民援疆工程、教育援疆工程、干部人才培养援疆工程,医疗卫生援疆工程、中小农牧水利援疆工程、特色产业培育援疆工程、科技创新援疆工程、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援疆工程、文化体育惠民援疆工程
|
第三节 发展融合经济,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加强和油田、兵团的合作。油地之间,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地方发展油气资源深加工项目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力争在稠油开采加工,天然气留当地加工项目开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兵地之间,要打破行政隶属界限,强化区域经济观念,统筹规划,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落实“土地零开荒、地下水零开采、环境同治理,生态共保护、城镇共建设”机制,形成融合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
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保障机制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强化规划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群众基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夯实执政之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树立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建立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县委和县政府领导责任制,建立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把全县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第二节 强化规划目标实现的思想保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不仅要有跨越发展、率先崛起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还要有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把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落实规划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把解放思想的重点放在解决小富即安、小绩则满、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上;放在海纳百川,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扩大开放,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上;放在解决影响和制约伊吾率先发展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上。彻底清除一切不利于率先发展的陈旧观念和行事方式,以大气概推动大建设,以大视野谋划大发展。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变革突破、大手笔、干大事、出精品的勇气。牢固树立后发赶超、敢为人先、敢想敢干、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在观念更新上体现解放思想,要以新疆效率、哈密速度、伊吾率先的魄力,立足新疆,放眼全国,在竞相率先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善于捕捉先机,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更高、更好、更快地制定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措施和办法。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全过程,强化规划目标实现的思想保证,使全县上下始终保持坚持敢于争先、勇于争先的精神面貌,干劲一鼓再鼓,行动一快再快,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节 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监督机制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向县政协通报;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强化信息引导,面向企业和公众,积极广泛地组织好规划宣传,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群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
第四节 建立健全规划的组织落实机制
本规划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本规划确定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开发、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利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本规划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要求,主要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付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推进,并注重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规章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依据“十二五”期间伊吾发展的特点,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建设节奏,制订实施好年度实施计划,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导向,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的得到落实。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做好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特别要加强制度协调、规划协调和政策协调,改革体制、制定政策、安排投资、确定发展速度,都要充分考虑可持续性,防止急于求成。
做好各项专项规划。按照谋大、谋深、谋远和“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做好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专项规划及规划的具体实施,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的评审和实施督查,提高规划对建设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明确县、乡镇主要领导为落实规划目标的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领导为落实规划目标的具体执行人,按年度分解规划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第五节 建立健全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一般性调整时,县人民政府需要提出方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力量,对规划的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报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踪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本规划有效实施和滚动发展创造条件。当遇到县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它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县人民政府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